為做好洪澇災害預防性消毒,防止傳染病特別是腸道傳染病的暴發,特制定洪澇災害預防性消毒技術指引,供大家參考使用。
一、工作原則
(一)應根據傳染病預防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及時開展清潔衛生與預防性消毒工作,以消除洪澇災害對人類健康的不良影響。
(二)消毒工作應在消毒專業人員指導下由有關單位和人員進行。根據災情及當地傳染病發生風險制定防疫消毒方案,確定消毒范圍和對象,盡可能選擇消毒效果可靠,簡便易行,對人畜安全、對環境沒有嚴重污染的消毒方法。
(三)從事現場清污、消毒人員注意個人防護,進行現場消毒時應阻止無關人員進入消毒區。
(四)一般情況下,外環境以清污為主,重點區域清污后再行消毒處理。清污所產生的大量垃圾應及時清運,嚴禁傾倒河中。
(五)待災后恢復常態或通過預防性消毒確定消除健康影響方可終止預防性消毒工作。
二、消毒對象與方法
(一)環境
1.對室內外進行徹底的環境清污,在改善環境衛生基礎上進行一次徹底的消毒處理。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遷。
2.居家、街道、社區、安置點等場所物體表面、墻壁、地面可采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200mg/L二氧化氯,或200mg/L 過氧乙酸進行噴灑、擦拭消毒,作用30min;如選用其它消毒劑可參照 GB 27952《普通物體表面消毒劑的衛生要求》進行。臨時安置點啟用期間每天定期消毒1~2次;在無疫情情況下,不用對室內空氣進行消毒劑噴霧消毒,應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以自然通風為主,通風不良的場所可采用機械通風。
(二) 餐、飲具
餐、飲具清洗后首選煮沸消毒,煮沸時間應在15min以上。也可使用消毒劑進行浸泡消毒,如用250mg/L~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 30min,消毒劑浸泡后應以清潔水沖洗干凈。
(三)生活用品
家具、衛生潔具、辦公用品等清污后,用濃度為500mg/L 的有效氯溶液采用沖洗、擦拭、浸泡方式,作用30min,或采用200mg/ L二氧化氯、1000mg/L季銨鹽類消毒劑進行消毒處理,消毒時間15min~30min。消毒后再用清水擦拭干凈。
(四)瓜果、蔬菜
受淹新鮮的瓜果、蔬菜清洗后可用含氯消毒劑100mg/L~200 m g/L作用30min,50mg/L~100mg/L過氧乙酸或酸性氧化電位水作用10 min,5mg/L~10 mg/L臭氧水作用10min,消毒后均應再用清水沖洗干凈。
(五)手和皮膚
1.參與災后環境清污、動物尸體處理等工作后均應進行手衛生消毒,可選用碘伏1000mg/L 或含醇復合消毒劑原液滴于手掌 3mL,兩手搓擦1min~3min。
2.因長時間洪水浸泡造成皮膚紅腫、損傷者應及時就醫,也可用碘伏1000mg/L 或其它皮膚消毒劑進行涂抹消毒。
(六)尸體
1.對環境清理中清出的新鮮動物尸體應盡快深埋或火化,對發臭的動物尸體,可用5000mg/L~10000mg/L有效氯消毒劑或 2000mg/L 二氧化氯噴灑尸體及周圍環境,去除臭味并消毒,然后再深埋處理。
2.尸體埋葬的場所應由當地政府指定,不得隨意亂埋。地點應選擇地勢高,地下水位低,遠離水源及居民點的地方,選擇人口密集區的下風向。挖土坑深2m以上,在坑底撒漂白粉或生石灰,把動物尸體投入坑內,再用干漂白粉按20g~40g/㎡灑蓋于尸體上,然后覆土掩埋壓實。
3.遇難者的尸體一般不會引起傳染病的流行,或對公共衛生構成威脅,但對于已腐爛發臭的尸體,在裹尸袋內要適當噴灑漂白粉或其他消毒除臭劑,尸體的包裹要盡量嚴緊結實,在移運和處理過程中應遵循既要防止傳播傳染病、又要防止污染環境的衛生原則。要求對尸體用塑料尸袋包裹嚴密,不漏異味,不滲出腐敗液體,及 時送往火化場處理。
4.尸體清理后需要對其場所進行消毒處理,可選用 1000mg/L~2000mg/L 含氯消毒劑噴灑消毒,作用30min~60min。
5.運送尸體的交通工具可采用1000mg/L~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或其他有效的消毒劑溶液噴灑,作用30min~60min。如遇較大量體液等污染的情況,應先采用5000mg/L~10000mg/L 有效氯消毒劑去污染后再用前法處理。車輛、工具每次使用后應消毒。
(七)垃圾點、公廁
1.對于一般生活垃圾無需進行消毒處理,要求做好衛生管理工作,日產日清。含有腐敗物品的垃圾噴灑含有效氯5000mg/L~10000mg/L消毒劑溶液,作用60min后收集并進行無害化處理。
2.對于選擇合適地點挖建的簡易廁所,廁所應建有圍欄和頂 蓋,避免雨水漫溢糞便污染環境,廁所內可定時潑灑20%漂白粉乳液以除臭并消毒。當糞便達便池容積2/3時,應及時使用漂白粉覆蓋,表面厚度達2cm,再加土覆蓋,另建廁所。遇有較為分散、野外隨地排便情況,可按糞便量的1:10加入漂白粉,作用24h后再清除。
來源:濮陽市疾控中心流行病預防控制科